- 现在农村人过腊八还有什么讲究?
- 农村特色产品,还有多少是童年的记忆?
农村过腊八,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。腊八粥一般用江米(南方地区)或小米(北方地区)加上红枣、花生、黄豆、红豆等熬制成粥。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熬制腊八粥的时候,虽然使用的食材稍有不同,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:预示着来年五谷丰登,风调雨顺。腊八粥营养丰富,既可御寒,又可充饥。
腊八粥不但是我国腊八节的主要早餐,也是历代官方施舍给饥民的主要食物。在封建社会,每到冬季时节,许多饥民饥寒交迫,食不果腹时,有的地方赈济饥民的主要办法就是想饥民熬制粥类予以施舍。粥类既御寒,又充饥,制作简单易行。后来,许多寺庙也到腊八这天,熬制粥类,施舍给行人,以示佛恩关照。
有句话说得好,过了腊八就是年。在农村就以为着要筹备过年的东西了,腊八这天要熬腊八粥,刚出锅的腊八粥要用筷子糊门神,糊其它房门,然后在全家喝腊八粥。农村过了腊八就会把自己养的猪拉到屠宰场宰了。各地有不同的风俗习惯,不同讲究。
很高兴能回答这个美好的问题,说起这个话题,我的大脑会不由自主的回想起以前童年时候的美好时光,那时候我有多很多的玩具,全是自己做的,还有和小伙伴们在大山里面摘的很多野生水果,那时候虽然很穷,但是吃的还很好, 比如钓的河鱼,抓的鳝鱼、泥鳅、螃蟹、青蛙、蝗虫、竹虫等等很多种美味。
说起现在农村还有多少特色产品是童年候的味道,我觉得还是可以找到很多有童年味道的产品的,比如鸡蛋做的蛋卷、麻花、麻糖、米做的炮筒、爆米花、泡泡糖还有自家的腊肉、烧包谷、烤红薯、竹筒饭、竹筒腊肉、竹筒香肠每一样都是满满的童年味道。
现在我们已经是为人父母了,大家可能都会跟我们的孩子讲,我们小时候过的是多么的精彩,希望他们能够放下手机,走进大自然,也能够有一个精彩又没有遗憾的童年。
农村特色产品,还有多少是童年的记忆?
童年时光是有光彩的,人们常说金色童年。确实如此,翻开童年回忆的相册,一张张美好的照片浮现在眼前,属于那个时代的特色产品、特色游戏、特色玩具太多太多。那个时候的特色产品,都是就地取材,选取大自然或自家地里种植的农产品做原料,有***摘后直接吃的,还有需要简单的烧、烤来吃。
一年四季都有特色没产品,那我先从春季给大家讲起。春季特色产品非谷荻莫属,每个地方叫法都不尽相同,它学名茅针,是茅草初生的花苞期的花穗,白色的软软的茸毛。“打了春,赤脚奔,挑荠菜,拔茅针”,这句俗语很好地告诉我们吃茅针最好时节。我们农村这个地方在早春3月,是拔茅针吃的最好时节,到田野里随意都可以拔到孩子们的“美食”,吃起来有种甘甜的味道。
夏季特色产品有代表性的,就是烧麦穗吃了,籽粒已经饱满还没成熟小麦穗,是烧麦穗吃最好的时候,把麦穗掐回家趁着娘做好饭的余火,赶紧把麦穗埋在火力,烧出的麦穗那叫一个恰到好处,搓一把放进嘴里一个字香。
秋季是收获的季节,特色产品自然多了起来,树上的苹果梨,地下的可以地瓜花生,地上的高粱甜杆,都是童年时代的“美食”。北方没有甘蔗地,高粱甜杆应该是秋季最具特色的产品。
冬季在我记忆里,沙土炒玉米粒,我们当地俗称的“哑巴棒花”,是孩子们衣服兜里常有的零食。记得那时候种葵花的很少,要到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瓜子,父母赶集买几斤生瓜子,回家自己在大铁锅里炒熟,招待过年走亲戚的客人。
总之,童年的特色产品不止这些,还有很多很多。虽然现在有些还依然存在,但是我们已经吃不出童年记忆里的味道,也只能留在美好的回忆里。
不知道大家还有哪些童年特色产品?(图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立即删除)
卸柿子。
上小学时,每年农历九月九过后一二天,全村统一开始卸柿了。全校放三天***,老师,学生都回家帮家里卸柿子。
我跟着父亲一起去,父亲在上面卸,我在下面帮父亲倒笼,有软柿子了,父亲也舍不得吃,在笼满往下吊时,小心翼翼的放在装满生柿子的上面吊下来,让我吃。
柿子卸的够当天往回担。父亲下树拿两个大笼往回担,我用小笼笼提二十多斤,山沟沟路不好,父亲气:喘吁吁,汗流浃背,迈着碎步往回担,我跟在后面学父亲走路的样子。
卸柿子的路上,人来人往,熙熙攘攘,人喊声,牛叫声,狗叫声,一直要干到天黑,热热闹闹,打打笑笑。
现在到卸柿子的时候。没人要了,村子也没人了。偶尔有一两个人去卸点,够自己吃就行。柿子没人要了,红彤彤的柿子挂在树上,任凭虫鸟叨食,任凭风吹雨淋烂掉。
童年的回忆
春天,爬到树上摘榆钱,槐花。挖野菜吃。
麦子收了,去麦地里拾麦子,用火烤着吃,用手搓搓,满手都是灰,嘴角也有,一股麦子的清香,可现在再找不到儿时的味道了。
三两个好友,去山上摘野李子,酸枣,还有一些叫不上名的野果,那真是纯天然无添加的食物的。
夏天,找节流鬼(蝉的幼虫)。
秋天到了,烤玉米,烧地瓜,捉蚂蚱。满山的野
菊花🌸。
想起这些童年的趣事,感觉现在找不到那时的味道了。天是那么的蓝,小河里水那样的清澈,甚至有一点丝丝的甜。夏日阳光下,树上的蝉叫个不停;雨后,荷塘里青蛙呱呱叫。